
探索「改善學習之評量」概念於臺灣公立小學 CLIL 雙語課堂之實踐
高郁婷 助理教授/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演講語言:中文
內容簡介
探究南部地區10位小學CLIL教師的課堂評量施行方式,透過教師訪談及看課觀察收集資料,並特別關注「學科」與「語言」在評量中的角色。

探索「改善學習之評量」概念於臺灣公立小學 CLIL 雙語課堂之實踐
高郁婷 助理教授/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演講語言:中文
內容簡介
探究南部地區10位小學CLIL教師的課堂評量施行方式,透過教師訪談及看課觀察收集資料,並特別關注「學科」與「語言」在評量中的角色。
講座中文摘要全文
近年來臺灣各地的國小英語教育逐漸轉型,教育部亦於108學年開始試辦國小階段「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教學法」(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LIL) 的教學計劃,希望能營造出一個適合推動雙語教學方式的學習環境。CLIL 教學法在歐洲各國推行已久,因其彈性的理論可廣納不同的教學模式而大獲好評;然而,此教學法對於評鑑學生學習成效之相關討論卻仍未有定論,以至於在教學實際施測面上的窒礙難行 (Lo & Fung, 2018)。其中主要原因在於評量方向的分歧,學生在「學科內容」及「語言」兩方面的學習成效在 CLIL 教學法的強調下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在評量方面也很難單區分為「學科內容」的成長,或是「語言程度」的進步 (Hönig, 2010)。此等思慮皆須藉由研究來瞭解,並試圖尋求解決的方式。本計畫採混合研究模式,深入探討 CLIL 教學法在評量測驗領域的施測形式、內容及在國民小學的教學領域中可能碰到之困難,藉由課室觀察、評量材料的蒐集,及與授課教師、學生、家長及學校的行政人員的訪談來多方面瞭解評量議題在 CLIL 教學法下的實際運用。研究資料顯示 CLIL 教師對「多元評量」的概念熟識,評量活動的設計多採用教師提問、小組討論、學習單、及口頭報告等方式進行,測驗內容涵跨學習科目與英語文,在設計理念上並無特別區分「學科」與「語言」的使用比數,而是以所教授的概念為出發,融合兩者學習的方式來出題。鑒於臺灣目前仍處於摸索雙語教育執行的方向,瞭解教師於雙語課堂中使用評量的模式可望能建構正向的回沖效應,創造學生在雙語環境下的學習雙贏。
關鍵詞:改善學習之評量、CLIL 評量模式、形成性評量工具、利益相關者價值觀
講座中文摘要全文
近年來臺灣各地的國小英語教育逐漸轉型,教育部亦於108學年開始試辦國小階段「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教學法」(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LIL) 的教學計劃,希望能營造出一個適合推動雙語教學方式的學習環境。CLIL 教學法在歐洲各國推行已久,因其彈性的理論可廣納不同的教學模式而大獲好評;然而,此教學法對於評鑑學生學習成效之相關討論卻仍未有定論,以至於在教學實際施測面上的窒礙難行 (Lo & Fung, 2018)。其中主要原因在於評量方向的分歧,學生在「學科內容」及「語言」兩方面的學習成效在 CLIL 教學法的強調下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在評量方面也很難單區分為「學科內容」的成長,或是「語言程度」的進步 (Hönig, 2010)。此等思慮皆須藉由研究來瞭解,並試圖尋求解決的方式。本計畫採混合研究模式,深入探討 CLIL 教學法在評量測驗領域的施測形式、內容及在國民小學的教學領域中可能碰到之困難,藉由課室觀察、評量材料的蒐集,及與授課教師、學生、家長及學校的行政人員的訪談來多方面瞭解評量議題在 CLIL 教學法下的實際運用。研究資料顯示 CLIL 教師對「多元評量」的概念熟識,評量活動的設計多採用教師提問、小組討論、學習單、及口頭報告等方式進行,測驗內容涵跨學習科目與英語文,在設計理念上並無特別區分「學科」與「語言」的使用比數,而是以所教授的概念為出發,融合兩者學習的方式來出題。鑒於臺灣目前仍處於摸索雙語教育執行的方向,瞭解教師於雙語課堂中使用評量的模式可望能建構正向的回沖效應,創造學生在雙語環境下的學習雙贏。
關鍵詞:改善學習之評量、CLIL 評量模式、形成性評量工具、利益相關者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