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L評量設計原則:談評量重點、架構與用途
CLIL評量設計原則:談評量重點、架構與用途 設計及實施評量的主要目的在於配合課程目標、教學目標,評估學習者的現況以及接續的學習方向。於此CLIL評量也不例外,因此CLIL評量的設計首重「學習導向」(learning-oriented assessment):評量活動能輔助並搭配教學,而評量結果又引導後續學習,教學與評量彼此呈現動態的循環。不過因為CLIL教學有「雙重目標」(dual focus)和4C架構等框架準則,設計相對應的CLIL評量時,這些面向都需要納入考量。 設計及實施評量的主要目的在於配合課程目標、教學目標,評估學習者的現況以及接續的學習方向。於此CLIL評量也不例外,因此CLIL評量的設計首重「學習導向」(learning-oriented assessment):評量活動能輔助並搭配教學,而評量結果又引導後續學習,教學與評量彼此呈現動態的循環。不過因為CLIL教學有「雙重目標」(dual focus)和4C架構等框架準則,設計相對應的CLIL評量時,這些面向都需要納入考量。 雙重目標(dual focus) 首先,CLIL評量的核心精神是同時檢視學生在學科領域的知識以及在語言學習方面的發展。比如說,國小自然的「物質組成」單元中,評量內容需顧及學生辨別物質狀態的能力,包括分類固體、液體、氣體等和學科內容相關的學習目標,也必須顧及CLIL教師所設定的英語學習目標,例如使用solid、liquid、gas等英文字彙來表達或溝通學科概念。值得注意的是,CLIL教師可視教學現場情形以及學生背景及需求等,調整學科內容和語言學習在評量活動中的比重。 雙重目標(dual focus) 首先,CLIL評量的核心精神是同時檢視學生在學科領域的知識以及在語言學習方面的發展。比如說,國小自然的「物質組成」單元中,評量內容需顧及學生辨別物質狀態的能力,包括分類固體、液體、氣體等和學科內容相關的學習目標,也必須顧及CLIL教師所設定的英語學習目標,例如使用solid、liquid、gas等英文字彙來表達或溝通學科概念。值得注意的是,CLIL教師可視教學現場情形以及學生背景及需求等,調整學科內容和語言學習在評量活動中的比重。 4C架構 CLIL的4C架構包含內容(content)、溝通(communication)、認知(cognition)與文化(culture)。我們在思考評量內容的設計時,要考慮是否能讓學習觸及這四大層面。關於4C架構的內涵,不妨回顧我們先前在CLIL的關鍵字有哪些中的解說,了解各個面向的重點,在設計及操作評量的時候會更有概念喔!以國小生活課的「認識種子」單元為例,除了熟悉觀察種子的方式(內容)和描述種子特徵的語言(溝通),評量也可引導學生以顏色、形狀、可否食用等特徵,進一步應用這些知識將種子分類(認知),並且覺知到種子在生活中的不同功能(文化)。更詳細的CLIL評量範例可參考LTTC教師增能網的評量資源。 4C架構 CLIL的4C架構包含內容(content)、溝通(communication)、認知(cognition)與文化(culture)。我們在思考評量內容的設計時,要考慮是否能讓學習觸及這四大層面。關於4C架構的內涵,不妨回顧我們先前在CLIL的關鍵字有哪些中的解說,了解各個面向的重點,在設計及操作評量的時候會更有概念喔!以國小生活課的「認識種子」單元為例,除了熟悉觀察種子的方式(內容)和描述種子特徵的語言(溝通),評量也可引導學生以顏色、形狀、可否食用等特徵,進一步應用這些知識將種子分類(認知),並且覺知到種子在生活中的不同功能(文化)。更詳細的CLIL評量範例可參考LTTC教師增能網的評量資源。 評量目的 評量目的 CLIL評量依目的的不同會有不一樣的呈現方式。圖中可見三種常見的評量模式及例子 1。一般大家熟悉的期中或期末紙筆測驗,屬於「對學習的評量」(assessment of learning),目的在各單元或學期結束時檢視學習成效。「促進學習的評量」(assessment for learning)目的在於提供教師調整教學方法的方向,讓教師在學習過程中觀察,並協助學生更有效率地學習。因此,此類評量的形式包括學習單及口頭報告,教師能夠有更多提供即時回饋的機會。相對於「對學習的評量」,「促進學習的評量」較能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下自然地展現學習成果。最後,評量設計也可體現「評量即學習」(assessment as learning)的概念,目的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升學生對於自身學習態度與學習策略的意識,以自我評量或同儕互評等活動讓學生回顧自主學習的狀態(learner autonomy)。 CLIL評量依目的的不同會有不一樣的呈現方式。圖中可見三種常見的評量模式及例子 1。一般大家熟悉的期中或期末紙筆測驗,屬於「對學習的評量」(assessment of learning),目的在各單元或學期結束時檢視學習成效。「促進學習的評量」(assessment for learning)目的在於提供教師調整教學方法的方向,讓教師在學習過程中觀察,並協助學生更有效率地學習。因此,此類評量的形式包括學習單及口頭報告,教師能夠有更多提供即時回饋的機會。相對於「對學習的評量」,「促進學習的評量」較能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下自然地展現學習成果。最後,評量設計也可體現「評量即學習」(assessment as learning)的概念,目的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升學生對於自身學習態度與學習策略的意識,以自我評量或同儕互評等活動讓學生回顧自主學習的狀態(learner autonomy)。 教師在設計CLIL評量時,便可根據目的來選擇適合的評量形式。目前臺灣在國中小推行CLIL旨在促進學生用英文表達學科知識的能力 2,因此除了採用檢視學習成果的「對學習的評量」,也宜注重溝通互動,以學習單或小組討論等課堂活動實施「促進學習的評量」。CLIL評量更可帶入「評量即學習」的原則,讓學生清楚了解學習和評量的目標,在評量過程中學生可以隨時自我檢視學習的成效 3,培養自主學習。 教師在設計CLIL評量時,便可根據目的來選擇適合的評量形式。目前臺灣在國中小推行CLIL旨在促進學生用英文表達學科知識的能力 2,因此除了採用檢視學習成果的「對學習的評量」,也宜注重溝通互動,以學習單或小組討論等課堂活動實施「促進學習的評量」。CLIL評量更可帶入「評量即學習」的原則,讓學生清楚了解學習和評量的目標,在評量過程中學生可以隨時自我檢視學習的成效 3,培養自主學習。 說到這裡,老師們有沒有比較了解CLIL評量的關鍵概念呢?在之後的文章中,我們會深入了解CLIL評量和一般英語課的評量有何不同,以及設計的要點與實例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