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tis

You Are Currently Here:主頁 > Curtis

About Curtis

該作者尚未填入任何詳細資訊
So far Curtis has created 18 blog entries.

CLIL評量設計原則:談評量重點、架構與用途

2021-06-28T09:56:05+08:001 7 月, 2021|Categories: CLIL|

CLIL評量設計原則:談評量重點、架構與用途 設計及實施評量的主要目的在於配合課程目標、教學目標,評估學習者的現況以及接續的學習方向。於此CLIL評量也不例外,因此CLIL評量的設計首重「學習導向」(learning-oriented assessment):評量活動能輔助並搭配教學,而評量結果又引導後續學習,教學與評量彼此呈現動態的循環。不過因為CLIL教學有「雙重目標」(dual focus)和4C架構等框架準則,設計相對應的CLIL評量時,這些面向都需要納入考量。 設計及實施評量的主要目的在於配合課程目標、教學目標,評估學習者的現況以及接續的學習方向。於此CLIL評量也不例外,因此CLIL評量的設計首重「學習導向」(learning-oriented assessment):評量活動能輔助並搭配教學,而評量結果又引導後續學習,教學與評量彼此呈現動態的循環。不過因為CLIL教學有「雙重目標」(dual focus)和4C架構等框架準則,設計相對應的CLIL評量時,這些面向都需要納入考量。 雙重目標(dual focus) 首先,CLIL評量的核心精神是同時檢視學生在學科領域的知識以及在語言學習方面的發展。比如說,國小自然的「物質組成」單元中,評量內容需顧及學生辨別物質狀態的能力,包括分類固體、液體、氣體等和學科內容相關的學習目標,也必須顧及CLIL教師所設定的英語學習目標,例如使用solid、liquid、gas等英文字彙來表達或溝通學科概念。值得注意的是,CLIL教師可視教學現場情形以及學生背景及需求等,調整學科內容和語言學習在評量活動中的比重。 雙重目標(dual focus) 首先,CLIL評量的核心精神是同時檢視學生在學科領域的知識以及在語言學習方面的發展。比如說,國小自然的「物質組成」單元中,評量內容需顧及學生辨別物質狀態的能力,包括分類固體、液體、氣體等和學科內容相關的學習目標,也必須顧及CLIL教師所設定的英語學習目標,例如使用solid、liquid、gas等英文字彙來表達或溝通學科概念。值得注意的是,CLIL教師可視教學現場情形以及學生背景及需求等,調整學科內容和語言學習在評量活動中的比重。 4C架構 CLIL的4C架構包含內容(content)、溝通(communication)、認知(cognition)與文化(culture)。我們在思考評量內容的設計時,要考慮是否能讓學習觸及這四大層面。關於4C架構的內涵,不妨回顧我們先前在CLIL的關鍵字有哪些中的解說,了解各個面向的重點,在設計及操作評量的時候會更有概念喔!以國小生活課的「認識種子」單元為例,除了熟悉觀察種子的方式(內容)和描述種子特徵的語言(溝通),評量也可引導學生以顏色、形狀、可否食用等特徵,進一步應用這些知識將種子分類(認知),並且覺知到種子在生活中的不同功能(文化)。更詳細的CLIL評量範例可參考LTTC教師增能網的評量資源。 4C架構 CLIL的4C架構包含內容(content)、溝通(communication)、認知(cognition)與文化(culture)。我們在思考評量內容的設計時,要考慮是否能讓學習觸及這四大層面。關於4C架構的內涵,不妨回顧我們先前在CLIL的關鍵字有哪些中的解說,了解各個面向的重點,在設計及操作評量的時候會更有概念喔!以國小生活課的「認識種子」單元為例,除了熟悉觀察種子的方式(內容)和描述種子特徵的語言(溝通),評量也可引導學生以顏色、形狀、可否食用等特徵,進一步應用這些知識將種子分類(認知),並且覺知到種子在生活中的不同功能(文化)。更詳細的CLIL評量範例可參考LTTC教師增能網的評量資源。 評量目的 評量目的 CLIL評量依目的的不同會有不一樣的呈現方式。圖中可見三種常見的評量模式及例子 1。一般大家熟悉的期中或期末紙筆測驗,屬於「對學習的評量」(assessment of learning),目的在各單元或學期結束時檢視學習成效。「促進學習的評量」(assessment for learning)目的在於提供教師調整教學方法的方向,讓教師在學習過程中觀察,並協助學生更有效率地學習。因此,此類評量的形式包括學習單及口頭報告,教師能夠有更多提供即時回饋的機會。相對於「對學習的評量」,「促進學習的評量」較能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下自然地展現學習成果。最後,評量設計也可體現「評量即學習」(assessment as learning)的概念,目的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升學生對於自身學習態度與學習策略的意識,以自我評量或同儕互評等活動讓學生回顧自主學習的狀態(learner autonomy)。 CLIL評量依目的的不同會有不一樣的呈現方式。圖中可見三種常見的評量模式及例子 1。一般大家熟悉的期中或期末紙筆測驗,屬於「對學習的評量」(assessment of learning),目的在各單元或學期結束時檢視學習成效。「促進學習的評量」(assessment for learning)目的在於提供教師調整教學方法的方向,讓教師在學習過程中觀察,並協助學生更有效率地學習。因此,此類評量的形式包括學習單及口頭報告,教師能夠有更多提供即時回饋的機會。相對於「對學習的評量」,「促進學習的評量」較能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下自然地展現學習成果。最後,評量設計也可體現「評量即學習」(assessment as learning)的概念,目的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升學生對於自身學習態度與學習策略的意識,以自我評量或同儕互評等活動讓學生回顧自主學習的狀態(learner autonomy)。 教師在設計CLIL評量時,便可根據目的來選擇適合的評量形式。目前臺灣在國中小推行CLIL旨在促進學生用英文表達學科知識的能力 2,因此除了採用檢視學習成果的「對學習的評量」,也宜注重溝通互動,以學習單或小組討論等課堂活動實施「促進學習的評量」。CLIL評量更可帶入「評量即學習」的原則,讓學生清楚了解學習和評量的目標,在評量過程中學生可以隨時自我檢視學習的成效 3,培養自主學習。 教師在設計CLIL評量時,便可根據目的來選擇適合的評量形式。目前臺灣在國中小推行CLIL旨在促進學生用英文表達學科知識的能力 2,因此除了採用檢視學習成果的「對學習的評量」,也宜注重溝通互動,以學習單或小組討論等課堂活動實施「促進學習的評量」。CLIL評量更可帶入「評量即學習」的原則,讓學生清楚了解學習和評量的目標,在評量過程中學生可以隨時自我檢視學習的成效 3,培養自主學習。 說到這裡,老師們有沒有比較了解CLIL評量的關鍵概念呢?在之後的文章中,我們會深入了解CLIL評量和一般英語課的評量有何不同,以及設計的要點與實例喔! [...]

外籍老師比較適合教CLIL嗎?

2021-05-28T15:02:56+08:001 6 月, 2021|Categories: CLIL|

外籍老師比較適合教CLIL嗎? 臺灣引進CLIL教學法以來,外籍老師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以共同備課、協同教學的方式參與課程。不過由於CLIL對語言的重視,難免會浮現英語學習中常見的迷思:「找母語人士 (native speakers)才能學好英語」,認為外籍老師的語言能力與教學方式 1才能提供最理想的英語學習或CLIL學習環境。難道外籍老師比較適合教CLIL嗎?臺灣本土的老師在CLIL落實過程中又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臺灣引進CLIL教學法以來,外籍老師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以共同備課、協同教學的方式參與課程。不過由於CLIL對語言的重視,難免會浮現英語學習中常見的迷思:「找母語人士 (native speakers)才能學好英語」,認為外籍老師的語言能力與教學方式 1才能提供最理想的英語學習或CLIL學習環境。難道外籍老師比較適合教CLIL嗎?臺灣本土的老師在CLIL落實過程中又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首先,外籍老師在教學現場協助推行CLIL確實有好處。新北市鄧公國小本國籍教師謝秋燕表示,外師不同的文化背景與創新思維可以讓教案變得更豐富 2。除了加強教案的多元性,外師在教室中創造了使用英語真實溝通的機會,並讓學生習慣用英語完成學習活動。臺南市教育局長鄭新輝受訪評論臺南市的CLIL計畫時便指出:「外師本身就是一個情境,除了教學的語法、語句道地之外,也讓孩子習慣和外國人互動 3」,呼應了我們之前說到4C架構中「溝通」(communication)的面向。但這並不是只有外籍老師才做得到,畢竟要落實語言溝通也需要考量到在地學生的語言強弱項、學習需求和學習背景,相較於外籍老師,本國籍老師更能掌握學生的學習歷程、困難及挑戰 4。 首先,外籍老師在教學現場協助推行CLIL確實有好處。新北市鄧公國小本國籍教師謝秋燕表示,外師不同的文化背景與創新思維可以讓教案變得更豐富 2。除了加強教案的多元性,外師在教室中創造了使用英語真實溝通的機會,並讓學生習慣用英語完成學習活動。臺南市教育局長鄭新輝受訪評論臺南市的CLIL計畫時便指出:「外師本身就是一個情境,除了教學的語法、語句道地之外,也讓孩子習慣和外國人互動 3」,呼應了我們之前說到4C架構中「溝通」(communication)的面向。但這並不是只有外籍老師才做得到,畢竟要落實語言溝通也需要考量到在地學生的語言強弱項、學習需求和學習背景,相較於外籍老師,本國籍老師更能掌握學生的學習歷程、困難及挑戰 4。 除此之外,具備專業的學科知識和提供跨語言輔助的教學技巧就不一定是外籍老師的專長,在「CLIL教室中,教師只需要強調學科內容,學生會自然學會語言?」一文中,我們指出語言可分為BICS (Basic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跟CALP (Cognitive 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因為使用的情境以及牽涉到的認知層面不同,這兩者需要採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尤其是CALP的語言應用,例如熟悉數學運算需要的詞彙與句型,教師需要對學科知識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在「CLIL教室只能用全英語上課嗎?」一文中則提到,視時機有計畫地使用學生母語,也能提供合適的語言鷹架,輔助學生對學科內容的理解。 除此之外,具備專業的學科知識和提供跨語言輔助的教學技巧就不一定是外籍老師的專長,在「CLIL教室中,教師只需要強調學科內容,學生會自然學會語言?」一文中,我們指出語言可分為BICS (Basic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跟CALP (Cognitive 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因為使用的情境以及牽涉到的認知層面不同,這兩者需要採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尤其是CALP的語言應用,例如熟悉數學運算需要的詞彙與句型,教師需要對學科知識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在「CLIL教室只能用全英語上課嗎?」一文中則提到,視時機有計畫地使用學生母語,也能提供合適的語言鷹架,輔助學生對學科內容的理解。 還記得所謂CLIL的4Cs,除了「溝通」以外,其他的三個C分別是什麼嗎?沒錯!就是「內容」(content)、「認知」(cognition)與「文化」(culture)。本國籍老師們可以發揮優勢,以課程主題為出發點,引導學生更深入探究學科知識與生活的連結和社區的實踐。如臺北市格致國中在「雙語大教室 5」中分享「大地的雕塑(Landform & River)」的教案,教師整合地理知識點與英語教學,以生活環境為學習場域,運用資訊媒材活化學科內容,激發學生的雙語學習興趣。這點呼應CLIL相當關鍵性的特色:引入外語學習的環境,依然以學科「內容」為重,並且呼應到108課綱的素養教育,在「認知」上做到「系統思考並解決問題」,而在「文化」上則要做到「多元理解」。由此可見,臺灣在地的老師在熟悉CLIL核心理念後,可以發揮確保CLIL課程和評量設計遵循4C原則進行的功能,而外籍老師偏向提供輔助,和本國籍老師的專長相輔相成。 還記得所謂CLIL的4Cs,除了「溝通」以外,其他的三個C分別是什麼嗎?沒錯!就是「內容」(content)、「認知」(cognition)與「文化」(culture)。本國籍老師們可以發揮優勢,以課程主題為出發點,引導學生更深入探究學科知識與生活的連結和社區的實踐。如臺北市格致國中在「雙語大教室 5」中分享「大地的雕塑(Landform & River)」的教案,教師整合地理知識點與英語教學,以生活環境為學習場域,運用資訊媒材活化學科內容,激發學生的雙語學習興趣。這點呼應CLIL相當關鍵性的特色:引入外語學習的環境,依然以學科「內容」為重,並且呼應到108課綱的素養教育,在「認知」上做到「系統思考並解決問題」,而在「文化」上則要做到「多元理解」。由此可見,臺灣在地的老師在熟悉CLIL核心理念後,可以發揮確保CLIL課程和評量設計遵循4C原則進行的功能,而外籍老師偏向提供輔助,和本國籍老師的專長相輔相成。 說到這邊,老師們應該已經體悟到稱職的CLIL老師不能只仰賴流利的英文,而是要洞察學生的程度及學習目標,並具備運用理論基礎來做教學內容調整的教學力。 說到這邊,老師們應該已經體悟到稱職的CLIL老師不能只仰賴流利的英文,而是要洞察學生的程度及學習目標,並具備運用理論基礎來做教學內容調整的教學力。 1 Holliday, A. 2006. [...]

CLIL教室只能用全英語上課嗎?

2021-05-01T12:13:08+08:001 5 月, 2021|Categories: CLIL|

CLIL教室只能用全英語上課嗎? 在英語課堂上,你是否聽過老師下達 “No Chinese” 或是 “English only” 等指令呢?的確我們會不時觀察到沉浸式教學(Immersion)對於英語教學的影響,不過CLIL和Immersion的操作模式與學習目標都不相同(請見「CLIL和EMI、Immersion、Content-Based Teaching 有什麼不同?」一文),英語及母語在教室裡的角色勢必也有所差異。在CLIL的教室中,教師如果懂得善用母語,可以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這種同時運用兩種或多種語言來整合資訊並作溝通,就是「跨語言」(translanguaging)的語言現象或教學技巧。許多研究指出在CLIL教室中進行雙語的教與學,可以引導內容和語言學習的互動,並提升學生對不同語言異同的認知 1。 在英語課堂上,你是否聽過老師下達 “No Chinese” 或是 “English only” 等指令呢?的確我們會不時觀察到沉浸式教學(immersion)對於英語教學的影響,不過CLIL和immersion的操作模式與學習目標都不相同(請見「CLIL和EMI、Immersion、Content-based teaching 有什麼不同?」一文),英語及母語在教室裡的角色勢必也有所差異。在CLIL的教室中,教師如果懂得善用母語,可以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這種同時運用兩種或多種語言來整合資訊並作溝通,就是「跨語言」(translanguaging)的語言現象或教學技巧。許多研究指出在CLIL教室中進行雙語的教與學,可以引導內容和語言學習的互動,並提升學生對不同語言異同的認知 1。 ★「跨語言」到底是什麼? ★「跨語言」到底是什麼? 跨語言強調使用多種語言,跨越「一國一語」的界線。這樣的現象對於雙語或多語國家的人來說相當自然。學者以此為基礎,提倡這個觀點讓教室內的學生,不會因為家庭背景的語言不同於國家官方或是學校的主要語言而感到格格不入。相反地,跨語言實踐者認為應該善加利用並整合多種語言的溝通方式。 跨語言強調使用多種語言,跨越「一國一語」的界線。這樣的現象對於雙語或多語國家的人來說相當自然。學者以此為基礎,提倡這個觀點讓教室內的學生,不會因為家庭背景的語言不同於國家官方或是學校的主要語言而感到格格不入。相反地,跨語言實踐者認為應該善加利用並整合多種語言的溝通方式。 有了這樣的概念,我們便可以跳脫 “No Chinese” 的單語框架,並回過頭來思考臺灣的CLIL教室中,學生的母語(如中文或閩南語)可以扮演什麼功能。在針對臺灣CLIL課程受訪時,臺北市立大學英語教學系鄭錦桂副教授便指出,倘若孩子從小接觸外語只是遭制式要求 “No Chinese”,反而會可能抹煞學習興趣 2。在單語框架的教室裡,說中文很可能會被視為學生不夠認真練習英語。反之,從跨語言的角度來看,雙語反而是一種資源,不會遭到忽視或被當成應該矯正的問題 3。 有了這樣的概念,我們便可以跳脫 “No Chinese” 的單語框架,並回過頭來思考臺灣的CLIL教室中,學生的母語(如中文或閩南語)可以扮演什麼功能。在針對臺灣CLIL課程受訪時,臺北市立大學英語教學系鄭錦桂副教授便指出,倘若孩子從小接觸外語只是遭制式要求 “No Chinese”,反而會可能抹煞學習興趣 2。在單語框架的教室裡,說中文很可能會被視為學生不夠認真練習英語。反之,從跨語言的角度來看,雙語反而是一種資源,不會遭到忽視或被當成應該矯正的問題 3。 ★「跨語言」在教室中的實踐 ★「跨語言」在教室中的實踐 試想一下,當你今天看的電影或電視劇是你完全沒碰過或不熟悉的外語時,你是否會毫無頭緒呢?對英語程度較弱的學生來說,這就是他們在全英語環境中的感受。那有什麼方式可以幫助你理解外語劇情呢?如果你的答案是中文字幕,那麼你已經開始抓到跨語言概念了!為了協助學生理解英語授課的內容,適時提供學生熟悉的語言作為認知輔助上的鷹架,可以大幅增加他們對課室用語的理解,包含之前在「CLIL教室中,教師只需要強調學科內容,學生就會自然學會語言?」文中提到用於互動時的BICS(Basic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跟學科領域的CALP(Cognitive 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 [...]

CLIL教室中,教師只需要強調學科內容,學生自然而然就可學會語言?

2021-04-13T11:07:16+08:001 4 月, 2021|Categories: CLIL|

CLIL教室中,教師只需要強調學科內容,學生自然而然就可學會語言? 「孩子今日需要協助才能達成的事情,他隔天可以獨立做到。」(What the child can do in cooperation today he can do alone tomorrow.),這句話就是Vygotsky提出的「近側發展區理論」(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的精髓概念:在學生能夠達到特定標竿並自主學習之前,我們需要在學生當前的基礎上提供足夠的輔助。此觀點後來延伸出所謂的「鷹架」(scaffolding)理論,用蓋房子時搭建的鷹架作譬喻,指出學習過程中,教師們可以視情況需求提供暫時性輔助,引導學生達成最終的目標。在臺灣,CLIL課程雖然依循現行課綱,但因為其雙重目標的取向,學生在學科教室內勢必需要教師們搭建足夠充分的鷹架,才能達到「內容」和「語言」兩者兼顧的學習。 「孩子今日需要協助才能達成的事情,他隔天可以獨立做到。」(What the child can do in cooperation today he can do alone tomorrow.),這句話就是Vygotsky提出的「近側發展區理論」(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的精髓概念:在學生能夠達到特定標竿並自主學習之前,我們需要在學生當前的基礎上提供足夠的輔助。此觀點後來延伸出所謂的「鷹架」(scaffolding)理論,用蓋房子時搭建的鷹架作譬喻,指出學習過程中,教師們可以視情況需求提供暫時性輔助,引導學生達成最終的目標。在臺灣,CLIL課程雖然依循現行課綱,但因為其雙重目標的取向,學生在學科教室內勢必需要教師們搭建足夠充分的鷹架,才能達到「內容」和「語言」兩者兼顧的學習。 比如說,TED-Ed的YouTube頻道上有一系列的影片,搭配生動影像,淺顯卻詳盡地解說涵括歷史、文學、生物、科技等主題,非常適合讓學生「以外語接觸學科,也從學科認識外語」。那麼問題來了:這些素材雖然實用,但它們是設計給英語母語人士的內容。如果要將它們播放給臺灣學生觀看並增進學科和語言知識,就得提供足夠的引導。以下方圖示的「消化系統」為例, 比如說,TED-Ed的YouTube頻道上有一系列的影片,搭配生動影像,淺顯卻詳盡地解說涵括歷史、文學、生物、科技等主題,非常適合讓學生「以外語接觸學科,也從學科認識外語」。那麼問題來了:這些素材雖然實用,但它們是設計給英語母語人士的內容。如果要將它們播放給臺灣學生觀看並增進學科和語言知識,就得提供足夠的引導。以下方圖示的「消化系統」為例,「a trio of organs that break down food using an array of special juices」,出現了a trio 與an array of 這些學生可能不熟悉、但在生物課外也會遇到的詞彙;學生還需經由提點才會知道平常翻譯為「果汁」的juice,在這裡指的是「消化液」。 「a trio of organs that break down food using an array of special juices」,出現了a trio 與an array of 這些學生可能不熟悉、但在生物課外也會遇到的詞彙;學生還需經由提點才會知道平常翻譯為「果汁」的juice,在這裡指的是「消化液」。 "How [...]

CLIL和EMI、Immersion、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有什麼不同?

2021-02-18T10:19:44+08:001 3 月, 2021|Categories: CLIL|

CLIL和EMI、Immersion、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有什麼不同? CLIL的理念是兼顧「學科內容」與「語言學習」的雙重目標。那麼CLIL與其他常見的雙語及英語教學模式有何不同呢?了解彼此間的關鍵差異可以讓我們更清楚CLIL的定位,教學時更能得心應手。 CLIL的理念是兼顧「學科內容」與「語言學習」的雙重目標。那麼CLIL與其他常見的雙語及英語教學模式有何不同呢?了解彼此間的關鍵差異可以讓我們更清楚CLIL的定位,教學時更能得心應手。 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先針對Immersion(沉浸式教學)、EMI(即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專業課程英語授課)、CBI(即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內容導向語言學習)的背景作簡單的介紹,接著分別就四個面向:學習目標、授課教師、課堂內容和評量標準來比較與CLIL的異同。 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先針對Immersion(沉浸式教學)、EMI(即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專業課程英語授課)、CBI(即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內容導向語言學習)的背景作簡單的介紹,接著分別就四個面向:學習目標、授課教師、課堂內容和評量標準來比較與CLIL的異同。 Immersion的概念源自於1960年代的加拿大魁北克。為了推行英語與法語並行的雙語教育,英語為母語的學生會在學校以法語學習數學、自然等學科。因為效果顯著,這個模式不止擴散到加拿大全國,其他國家也開始仿效。沉浸式教學依照外語教學的比例,又可以分成「完全」(100%)或「部分」(50%)沉浸。 Immersion的概念源自於1960年代的加拿大魁北克。為了推行英語與法語並行的雙語教育,英語為母語的學生會在學校以法語學習數學、自然等學科。因為效果顯著,這個模式不止擴散到加拿大全國,其他國家也開始仿效。沉浸式教學依照外語教學的比例,又可以分成「完全」(100%)或「部分」(50%)沉浸。 EMI隨著1990後期歐洲的高等教育紛紛推出英語授課的課程而知名度漸增。經由英語教授專業學科不只可以幫助學生因應國際化趨勢,也可以提升他們在不同國家之間的能動性與就業力;對這些大學來說,EMI更是吸引國際學生的好方法。因此,在2001到2014年間,歐洲的大學所開出的EMI學士或碩士學程增加了十倍以上。 EMI隨著1990後期歐洲的高等教育紛紛推出英語授課的課程而知名度漸增。經由英語教授專業學科不只可以幫助學生因應國際化趨勢,也可以提升他們在不同國家之間的能動性與就業力;對這些大學來說,EMI更是吸引國際學生的好方法。因此,在2001到2014年間,歐洲的大學所開出的EMI學士或碩士學程增加了十倍以上。 CBI也是同時包括內容與語言的教學模式,不過CBI的學習目標仍為語言,且相較於CLIL萌生於歐洲的多語環境,CBI起源於1970年代落實教育改革的英語系國家,歷史背景是為了幫助移民家庭的小孩融入當地主流教育。主旨為融入更多主題式英語課程設計,並隨著1990年代學者們的研究而受到重視並開始普及 1。 CBI也是同時包括內容與語言的教學模式,不過CBI的學習目標仍為語言,且相較於CLIL萌生於歐洲的多語環境,CBI起源於1970年代落實教育改革的英語系國家,歷史背景是為了幫助移民家庭的小孩融入當地主流教育。主旨為融入更多主題式英語課程設計,並隨著1990年代學者們的研究而受到重視並開始普及 1。 所以到底Immersion, EMI, CBI和CLIL的差別在哪裡? 我們藉由下表可以快速發現他們之間的異同之處。 所以到底Immersion, EMI, CBI和CLIL的差別在哪裡? 我們藉由下表可以快速發現他們之間的異同之處。   CBI CLIL Immersion EMI 學習目標 語言 語言+學科 學科 學科 [...]

CLIL 的關鍵詞有哪些?

2021-01-12T10:22:34+08:001 2 月, 2021|Categories: CLIL|

CLIL的關鍵詞有哪些? CLIL看起來是將外語帶入學科教室,但在執行面上並不只是單純結合學科和語言,CLIL的教學與評量原則是奠於CLIL的核心概念:4C架構。 CLIL看起來是將外語帶入學科教室,但在執行面上並不只是單純結合學科和語言,CLIL的教學與評量原則是奠於CLIL的核心概念:4C架構。 這四個字母分別來自於四個英文單字:內容(content)、溝通(communication)、認知(cognition)與文化(culture)四大面向。此觀念跳脫以文法為重的傳統語言學習模式,而是視「內容」為最重要的學習環節。包含這四大面向的優勢在於協助CLIL老師們設計活動與評量,除了看到學科知識、語言程度與其他面向環環相扣之外,也作為注入素養的出發點,呼應包含了文化理解的「社會參與」和符號運用的「溝通互動」等素養面向,更貼近108課綱的核心素養精神。 這四個字母分別來自於四個英文單字:內容(content)、溝通(communication)、認知(cognition)與文化(culture)四大面向。此觀念跳脫以文法為重的傳統語言學習模式,而是視「內容」為最重要的學習環節。包含這四大面向的優勢在於協助CLIL老師們設計活動與評量,除了看到學科知識、語言程度與其他面向環環相扣之外,也作為注入素養的出發點,呼應包含了文化理解的「社會參與」和符號運用的「溝通互動」等素養面向,更貼近108課綱的核心素養精神。 1. 「學科內容」: 除了學科領域的專業知識,例如健體、生活或藝文等,也可能是特定議題的探討。內容可能因為課綱要求、課本編排或老師的設計而有不同的調整彈性,但優先的考量是學習目標與學生需求。目標設定需要符合素養精神,並設計「任務導向」(task-based)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使用語言。 1. 「學科內容」: 除了學科領域的專業知識,例如健體、生活或藝文等,也可能是特定議題的探討。內容可能因為課綱要求、課本編排或老師的設計而有不同的調整彈性,但優先的考量是學習目標與學生需求。目標設定需要符合素養精神,並設計「任務導向」(task-based)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使用語言。 2. 「語言溝通」: 在CLIL課堂裡,語言具有多元角色,除了作為理解知識的工具外,也是師生之間互動的媒介。語言學習目標的設定,是以學科學習之需求為核心,設定所需學習的「詞彙」、「句型」,以及「語用」(如:自然科老師除了教授植物根、莖、葉的詞彙,也要提供學生作辨認與比較時的參考句型,以及課堂上進行問答與討論時可以套用的短句)。而老師在課堂上的語言使用也必須考量學生的程度作適當的調整,一開始的語言要盡量簡化、具體化,以此為基礎逐步協助學生理解較抽象和複雜的語意。在這學習進程中,為了提升學生對於語言的理解及學習,搭建鷹架輔助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遂成為CLIL教學中必要的一環。 2. 「語言溝通」: 在CLIL課堂裡,語言具有多元角色,除了作為理解知識的工具外,也是師生之間互動的媒介。語言學習目標的設定,是以學科學習之需求為核心,設定所需學習的「詞彙」、「句型」,以及「語用」(如:自然科老師除了教授植物根、莖、葉的詞彙,也要提供學生作辨認與比較時的參考句型,以及課堂上進行問答與討論時可以套用的短句)。而老師在課堂上的語言使用也必須考量學生的程度作適當的調整,一開始的語言要盡量簡化、具體化,以此為基礎逐步協助學生理解較抽象和複雜的語意。在這學習進程中,為了提升學生對於語言的理解及學習,搭建鷹架輔助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遂成為CLIL教學中必要的一環。 3. 「認知思考」: 訓練思考技巧與策略,除了單純理解所學內容的知識與技能,也需要強調如何培養出解決問題與批判性思考的認知能力,認知歷程包含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估與創造六個層次,透過觀察、比較、反思等學習活動,協助學生運用語言逐步發展深層的認知能力。 3. 「認知思考」: 訓練思考技巧與策略,除了單純理解所學內容的知識與技能,也需要強調如何培養出解決問題與批判性思考的認知能力,認知歷程包含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估與創造六個層次,透過觀察、比較、反思等學習活動,協助學生運用語言逐步發展深層的認知能力。 4. 「文化涵養」: 提升對文化的認識,並檢視不同的態度或價值觀,引入全球化思維,除了向外探索不同國情之下的行為,更回過頭來培養自身文化的認同。因此除了「跨國」的概念,更包含與他人互助合作的公民意識,對應到素養中的「公民參與」。 4. 「文化涵養」: 提升對文化的認識,並檢視不同的態度或價值觀,引入全球化思維,除了向外探索不同國情之下的行為,更回過頭來培養自身文化的認同。因此除了「跨國」的概念,更包含與他人互助合作的公民意識,對應到素養中的「公民參與」。 以下表格以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為例作示範: 以下表格以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為例作示範: [...]

什麼是CLIL

2022-04-21T12:32:03+08:0015 1 月, 2021|Categories: CLIL|

什麼是CLIL 很多人一聽到CLIL的直覺反應就是「用英文教授學科內容」,但是CLIL所代表的教學意涵和理念其實需要再進一步的釐清和探討。 很多人一聽到CLIL的直覺反應就是「用英文教授學科內容」,但是CLIL所代表的教學意涵和理念其實需要再進一步的釐清和探討。 CLIL的名稱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確實已經說明了此一教學概念的宗旨:CLIL的課程勢必要整合「學科內容」(content)和「語言」(language),並在這個理念基礎上,追求能兼顧兩者的雙重目標(dual focus)。然而,在整合「學科」和「語言」以及雙重目標的前提下,CLIL的終極學習目標是學科導向的(content-driven)。換句話說,CLIL的學習目標其實是以「學科學習目標」為最主要的指引原則。 CLIL 學科導向 (content-driven) CLIL的名稱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確實已經說明了此一教學概念的宗旨:CLIL的課程勢必要整合「學科內容」(content)和「語言」(language),並在這個理念基礎上,追求能兼顧兩者的雙重目標(dual focus)。然而,在整合「學科」和「語言」以及雙重目標的前提下,CLIL的終極學習目標是學科導向的(content-driven)。換句話說,CLIL的學習目標其實是以「學科學習目標」為最主要的指引原則。 CLIL 學科導向 (content-driven) 這也是令很多CLIL教師備感困難的要點,其中一個主因就是臺灣目前現職的CLIL教師大多是英語教師,因此在轉型成CLIL教師時,需要再花更多的時間來掌握並拿捏適當的學習目標。而學科教師雖然有學科的專業知識,卻面臨融入語言教學的挑戰,影響的層面不只是授課的方式,也要留意如何評量學科和語言的能力。不論是英語或學科教師轉為CLIL教師,都需要視教學情境或資源,在「內容」和「語言」兩個端點的光譜上做調整。隨著教學導向的游移,會產生內容導向的「hard CLIL」或是強調語言的「soft CLIL」。 這也是令很多CLIL教師備感困難的要點,其中一個主因就是臺灣目前現職的CLIL教師大多是英語教師,因此在轉型成CLIL教師時,需要再花更多的時間來掌握並拿捏適當的學習目標。而學科教師雖然有學科的專業知識,卻面臨融入語言教學的挑戰,影響的層面不只是授課的方式,也要留意如何評量學科和語言的能力。不論是英語或學科教師轉為CLIL教師,都需要視教學情境或資源,在「內容」和「語言」兩個端點的光譜上做調整。隨著教學導向的游移,會產生內容導向的「hard CLIL」或是強調語言的「soft CLIL」。 了解CLIL的核心定義後,若要進一步掌握CLIL的教學概念,當然要了解它的起源。 了解CLIL的核心定義後,若要進一步掌握CLIL的教學概念,當然要了解它的起源。 CLIL的課程設計與概念是歐盟會員國之間在多語情境下,於二十世紀中後期逐漸成形,並在歐盟的鼓勵之下,從最初的實驗性質走向由不同國家各別制定課綱。其目的是為了利用本身多語的條件,加強學習另一種語言。因此在課綱之中,除了原定的語言課程之外,更加入以特定的額外語言來落實學科課程。值得注意的是,此處「額外的語言」(additional language)有可能是當地廣泛使用的「第二語言」(second language)、由其他國家而來的「外語」(foreign language),甚或是區域性及少數民族所說的語言。 (出自Eurydice) CLIL的課程設計與概念是歐盟會員國之間在多語情境下,於二十世紀中後期逐漸成形,並在歐盟的鼓勵之下,從最初的實驗性質走向由不同國家各別制定課綱。其目的是為了利用本身多語的條件,加強學習另一種語言。因此在課綱之中,除了原定的語言課程之外,更加入以特定的額外語言來落實學科課程。值得注意的是,此處「額外的語言」(additional language)有可能是當地廣泛使用的「第二語言」(second language)、由其他國家而來的「外語」(foreign language),甚或是區域性及少數民族所說的語言。 (出自Eurydice) 比如說,有三個官方語言的比利時便以德語及法語在小學與中學推行CLIL,而西班牙則是在加泰隆尼亞區實施CLIL,鼓勵學科教室內使用加泰隆尼亞語,範圍除了中小學還包含學前教育。另外,隨著英語成為全球通用語(lingua [...]

LTTC「CLIL大小事」系列部落文2021上線囉!

2021-01-14T09:42:56+08:001 1 月, 2021|Categories: CLIL|

LTTC「CLIL大小事」系列部落文2021上線囉! 本系列部落文由財團法人語言訓練測驗中心(LTTC)雙語教學師資增能研發團隊撰寫,目的是希望藉由簡要的圖文,提供實用內容,協助新手教師快速掌握CLIL核心理念、破解與實務操作相關的迷思及疑問。 主題包含CLIL核心概念、教學及評量技巧、教案實務等,希望對於教師掌握CLIL「眉眉角角」有所助益。本部落文將定期於每個月1號「LTTC雙語教師補給站」社團發布。 「雙語教師補給站」還提供「評量工具」、「課室英語」等精彩內容與資源,讓雙語教師搭配「CLIL大小事」一併吸收運用。歡迎您現在就加入本社團, 和LTTC一同關注CLIL及雙語教育的發展! 本系列部落文由財團法人語言訓練測驗中心(LTTC)雙語教學師資增能研發團隊撰寫,目的是希望藉由簡要的圖文,提供實用內容,協助新手教師快速掌握CLIL核心理念、破解與實務操作相關的迷思及疑問。 主題包含CLIL核心概念、教學及評量技巧、教案實務等,希望對於教師掌握CLIL「眉眉角角」有所助益。本部落文將定期於每個月1號「LTTC雙語教師補給站」社團發布。 「雙語教師補給站」還提供「評量工具」、「課室英語」等精彩內容與資源,讓雙語教師搭配「CLIL大小事」一併吸收運用。歡迎您現在就加入本社團, 和LTTC一同關注CLIL及雙語教育的發展!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