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L教室中,教師只需要強調學科內容,學生自然而然就可學會語言?
「孩子今日需要協助才能達成的事情,他隔天可以獨立做到。」(What the child can do in cooperation today he can do alone tomorrow.),這句話就是Vygotsky提出的「近側發展區理論」(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的精髓概念:在學生能夠達到特定標竿並自主學習之前,我們需要在學生當前的基礎上提供足夠的輔助。此觀點後來延伸出所謂的「鷹架」(scaffolding)理論,用蓋房子時搭建的鷹架作譬喻,指出學習過程中,教師們可以視情況需求提供暫時性輔助,引導學生達成最終的目標。在臺灣,CLIL課程雖然依循現行課綱,但因為其雙重目標的取向,學生在學科教室內勢必需要教師們搭建足夠充分的鷹架,才能達到「內容」和「語言」兩者兼顧的學習。
「孩子今日需要協助才能達成的事情,他隔天可以獨立做到。」(What the child can do in cooperation today he can do alone tomorrow.),這句話就是Vygotsky提出的「近側發展區理論」(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的精髓概念:在學生能夠達到特定標竿並自主學習之前,我們需要在學生當前的基礎上提供足夠的輔助。此觀點後來延伸出所謂的「鷹架」(scaffolding)理論,用蓋房子時搭建的鷹架作譬喻,指出學習過程中,教師們可以視情況需求提供暫時性輔助,引導學生達成最終的目標。在臺灣,CLIL課程雖然依循現行課綱,但因為其雙重目標的取向,學生在學科教室內勢必需要教師們搭建足夠充分的鷹架,才能達到「內容」和「語言」兩者兼顧的學習。
比如說,TED-Ed的YouTube頻道上有一系列的影片,搭配生動影像,淺顯卻詳盡地解說涵括歷史、文學、生物、科技等主題,非常適合讓學生「以外語接觸學科,也從學科認識外語」。那麼問題來了:這些素材雖然實用,但它們是設計給英語母語人士的內容。如果要將它們播放給臺灣學生觀看並增進學科和語言知識,就得提供足夠的引導。以下方圖示的「消化系統」為例,
比如說,TED-Ed的YouTube頻道上有一系列的影片,搭配生動影像,淺顯卻詳盡地解說涵括歷史、文學、生物、科技等主題,非常適合讓學生「以外語接觸學科,也從學科認識外語」。那麼問題來了:這些素材雖然實用,但它們是設計給英語母語人士的內容。如果要將它們播放給臺灣學生觀看並增進學科和語言知識,就得提供足夠的引導。以下方圖示的「消化系統」為例,「a trio of organs that break down food using an array of special juices」,出現了a trio 與an array of 這些學生可能不熟悉、但在生物課外也會遇到的詞彙;學生還需經由提點才會知道平常翻譯為「果汁」的juice,在這裡指的是「消化液」。
「a trio of organs that break down food using an array of special juices」,出現了a trio 與an array of 這些學生可能不熟悉、但在生物課外也會遇到的詞彙;學生還需經由提點才會知道平常翻譯為「果汁」的juice,在這裡指的是「消化液」。
“How Your Digestive System Works – Emma Bryce,” YouTube video, 1:12,
posted by “TED-Ed,” December 15, 201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g5xAdC8EUI
“How Your Digestive System Works – Emma Bryce,” YouTube video, 1:12,
posted by “TED-Ed,” December 15, 201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g5xAdC8EUI
這個例子凸顯了Cummins在教育語言發展中所區分的「基本人際溝通」(Basic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BICS)與「認知學術語言」(Cognitive 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 CALP)1的差異性。BICS泛指日常社交場合的用語,例如在下課或午休期間的招呼、遊戲;而CALP則偏向學科、學術的詞彙,包含較抽象的概念和思維,也因此學生會需要發展對應的思考技巧,例如對比、分類、整合或評估。研究曾顯示,移民到美國的學童要達到當地同儕程度的BICS需要六個月到兩年的時間,而CALP竟需要七到十年的時間 2。由此可見,在CLIL教室中,CALP的語言學習很難在學科教室中自然發生;除了學科知識以外還要在語言上產生進步,鷹架是不可或缺的關鍵。
這個例子凸顯了Cummins在教育語言發展中所區分的「基本人際溝通」(basic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BICS)與「認知學術語言」(cognitive 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 CALP)1的差異性。BICS泛指日常社交場合的用語,例如在下課或午休期間的招呼、遊戲;而CALP則偏向學科、學術的詞彙,包含較抽象的概念和思維,也因此學生會需要發展對應的思考技巧,例如對比、分類、整合或評估。研究曾顯示,移民到美國的學童要達到當地同儕程度的BICS需要六個月到兩年的時間,而CALP竟需要七到十年的時間 2。由此可見,在CLIL教室中,CALP的語言學習很難在學科教室中自然發生;除了學科知識以外還要在語言上產生進步,鷹架是不可或缺的關鍵。
(出自Meyer, 2010)
於此Meyer提出「CLIL金字塔」(CLIL pyramid)的模型,列出課程操作上不同的要點 3。其中最重要的正是「鷹架」的使用:在資訊輸入(input)的部分提到如何將「真實性教材」(authentic materials)轉化成適合學生理解的程度(上述TED-Ed之運用即為一例);在「資訊產出」(output)也指出老師需要根據課程目標,給予學生鷹架。以下就三大面向列出幾個CLIL老師可以採取的鷹架策略 4
於此Meyer提出「CLIL金字塔」(CLIL pyramid)的模型,列出課程操作上不同的要點 3。其中最重要的正是「鷹架」的使用:在資訊輸入(input)的部分提到如何將「真實性教材」(authentic materials)轉化成適合學生理解的程度(上述TED-Ed之運用即為一例);在「資訊產出」(output)也指出老師需要根據課程目標,給予學生鷹架。以下就三大面向列出幾個CLIL老師可以採取的鷹架策略 4
語言 1. 簡化句子與段落
2. 在括號內提供同義字或解釋
3. 重複敘述新單字而非使用代名詞
4. 在介紹主題時便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腦力激盪相關的詞彙
內容 1. 在段落中劃記關鍵字
2. 以照片或圖表呈現相關資訊
3. 活動開始前便提供回答或成品的範例
4. 使用小標題整理架構並建立段落主旨
學習技巧 1. 帶領學生從前後文推敲意思
2. 活動後給予評論指引改善方向
語言 1. 簡化句子與段落
2. 在括號內提供同義字或解釋
3. 重複敘述新單字而非使用代名詞
4. 在介紹主題時便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腦力激盪相關的詞彙
內容 1. 在段落中劃記關鍵字
2. 以照片或圖表呈現相關資訊
3. 活動開始前便提供回答或成品的範例
4. 使用小標題整理架構並建立段落主旨
學習技巧 1. 帶領學生從前後文推敲意思
2. 活動後給予評論指引改善方向
由此可見,許多一般教室內常見的活動指示,其實都有鷹架的功能。CLIL教師應當更要留意這些環節的重要性,適時善用可以提升學生的認知思考和發展,強化「內容」和「語言」並重的學習成效。
由此可見,許多一般教室內常見的活動指示,其實都有鷹架的功能。CLIL教師應當更要留意這些環節的重要性,適時善用可以提升學生的認知思考和發展,強化「內容」和「語言」並重的學習成效。
1 Cummins, J. (1979). Cognitive/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 linguistic interdependence, the optimum age question and some other matters. Working Papers on Bilingualism. 19: 121–129
1 Cummins, J. (1979). Cognitive/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 linguistic interdependence, the optimum age question and some other matters. Working Papers on Bilingualism. 19: 121–129
2 Thomas, W. P., & Collier, V. P. (1995). Acquiring a second language for school. In. Language minority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program effectiveness.
2 Thomas, W. P., & Collier, V. P. (1995). Acquiring a second language for school. In. Language minority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program effectiveness.
3 Meyer, O. (2010). Introducing the CLIL pyramid: Key strategies and principles for quality CLIL planning and teaching. In M. Eisenman & T. Summer (Eds.), Basic issues in EFL teaching and learning. Heidelberg: Winter.
3 Meyer, O. (2010). Introducing the CLIL pyramid: Key strategies and principles for quality CLIL planning and teaching. In M. Eisenman & T. Summer (Eds.), Basic issues in EFL teaching and learning. Heidelberg: Winter.
4 Coelho, M. (2014). Scaffolding strategies in CLIL classes-Supporting learners towards autonom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ReCLes.p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anguages and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and Employability, Estoril, Portugal.
4 Coelho, M. (2014). Scaffolding strategies in CLIL classes-Supporting learners towards autonom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ReCLes.p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anguages and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and Employability, Estoril, Portugal.
© LTTC 2021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