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L教室只能用全英語上課嗎?
在英語課堂上,你是否聽過老師下達 “No Chinese” 或是 “English only” 等指令呢?的確我們會不時觀察到沉浸式教學(Immersion)對於英語教學的影響,不過CLIL和Immersion的操作模式與學習目標都不相同(請見「CLIL和EMI、Immersion、Content-Based Teaching 有什麼不同?」一文),英語及母語在教室裡的角色勢必也有所差異。在CLIL的教室中,教師如果懂得善用母語,可以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這種同時運用兩種或多種語言來整合資訊並作溝通,就是「跨語言」(translanguaging)的語言現象或教學技巧。許多研究指出在CLIL教室中進行雙語的教與學,可以引導內容和語言學習的互動,並提升學生對不同語言異同的認知 1
在英語課堂上,你是否聽過老師下達 “No Chinese” 或是 “English only” 等指令呢?的確我們會不時觀察到沉浸式教學(immersion)對於英語教學的影響,不過CLIL和immersion的操作模式與學習目標都不相同(請見「CLIL和EMI、Immersion、Content-based teaching 有什麼不同?」一文),英語及母語在教室裡的角色勢必也有所差異。在CLIL的教室中,教師如果懂得善用母語,可以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這種同時運用兩種或多種語言來整合資訊並作溝通,就是「跨語言」(translanguaging)的語言現象或教學技巧。許多研究指出在CLIL教室中進行雙語的教與學,可以引導內容和語言學習的互動,並提升學生對不同語言異同的認知 1
★「跨語言」到底是什麼?
★「跨語言」到底是什麼?
跨語言強調使用多種語言,跨越「一國一語」的界線。這樣的現象對於雙語或多語國家的人來說相當自然。學者以此為基礎,提倡這個觀點讓教室內的學生,不會因為家庭背景的語言不同於國家官方或是學校的主要語言而感到格格不入。相反地,跨語言實踐者認為應該善加利用並整合多種語言的溝通方式。
跨語言強調使用多種語言,跨越「一國一語」的界線。這樣的現象對於雙語或多語國家的人來說相當自然。學者以此為基礎,提倡這個觀點讓教室內的學生,不會因為家庭背景的語言不同於國家官方或是學校的主要語言而感到格格不入。相反地,跨語言實踐者認為應該善加利用並整合多種語言的溝通方式。
有了這樣的概念,我們便可以跳脫 “No Chinese” 的單語框架,並回過頭來思考臺灣的CLIL教室中,學生的母語(如中文或閩南語)可以扮演什麼功能。在針對臺灣CLIL課程受訪時,臺北市立大學英語教學系鄭錦桂副教授便指出,倘若孩子從小接觸外語只是遭制式要求 “No Chinese”,反而會可能抹煞學習興趣 2。在單語框架的教室裡,說中文很可能會被視為學生不夠認真練習英語。反之,從跨語言的角度來看,雙語反而是一種資源,不會遭到忽視或被當成應該矯正的問
3
有了這樣的概念,我們便可以跳脫 “No Chinese” 的單語框架,並回過頭來思考臺灣的CLIL教室中,學生的母語(如中文或閩南語)可以扮演什麼功能。在針對臺灣CLIL課程受訪時,臺北市立大學英語教學系鄭錦桂副教授便指出,倘若孩子從小接觸外語只是遭制式要求 “No Chinese”,反而會可能抹煞學習興趣 2。在單語框架的教室裡,說中文很可能會被視為學生不夠認真練習英語。反之,從跨語言的角度來看,雙語反而是一種資源,不會遭到忽視或被當成應該矯正的問題 3
★「跨語言」在教室中的實踐
★「跨語言」在教室中的實踐
試想一下,當你今天看的電影或電視劇是你完全沒碰過或不熟悉的外語時,你是否會毫無頭緒呢?對英語程度較弱的學生來說,這就是他們在全英語環境中的感受。那有什麼方式可以幫助你理解外語劇情呢?如果你的答案是中文字幕,那麼你已經開始抓到跨語言概念了!為了協助學生理解英語授課的內容,適時提供學生熟悉的語言作為認知輔助上的鷹架,可以大幅增加他們對課室用語的理解,包含之前在「CLIL教室中,教師只需要強調學科內容,學生就會自然學會語言?」文中提到用於互動時的BICS(Basic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跟學科領域的CALP(Cognitive 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
試想一下,當你今天看的電影或電視劇是你完全沒碰過或不熟悉的外語時,你是否會毫無頭緒呢?對英語程度較弱的學生來說,這就是他們在全英語環境中的感受。那有什麼方式可以幫助你理解外語劇情呢?如果你的答案是中文字幕,那麼你已經開始抓到跨語言概念了!為了協助學生理解英語授課的內容,適時提供學生熟悉的語言作為認知輔助上的鷹架,可以大幅增加他們對課室用語的理解,包含之前在「CLIL教室中,教師只需要強調學科內容,學生就會自然學會語言?」文中提到用於互動時的BICS(Basic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跟學科領域的CALP(Cognitive 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
這並不表示在中文語句中穿插English的晶晶體就符合「跨語言實踐」。真正能促進學習的教學法是以系統性、有事先規劃過的方式,讓學生階段性或策略性地轉換不同語言,來達成學習任務的目標。在接下來的部落文中,會看到更多融入跨語言實踐的示範。
這並不表示在中文語句中穿插English的晶晶體就符合「跨語言實踐」。真正能促進學習的教學法是以系統性、有事先規劃過的方式,讓學生階段性或策略性地轉換不同語言,來達成學習任務的目標。在接下來的部落文中,會看到更多融入跨語言實踐的示範。
1 Nikula, T., & Moore, P. (2019). Exploring translanguaging in CLI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 22 (2), 237-249.
1 Nikula, T., & Moore, P. (2019). Exploring translanguaging in CLI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 22 (2), 237-249.
2 只要推了CLIL雙語課程,幾乎馬上變成滿額學校!推動從小學英文,這些縣市跑在最前面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1672167 2019-09-05
2 只要推了CLIL雙語課程,幾乎馬上變成滿額學校!推動從小學英文,這些縣市跑在最前面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1672167 2019-09-05
3 García, O. (2011). Theorizing translanguaging for educators. In C. Celic & K. Seltzer (Eds.), Translanguaging: A CUNY-NYSIEB guide for educators (pp. 1–6).
3 García, O. (2011). Theorizing translanguaging for educators. In C. Celic & K. Seltzer (Eds.), Translanguaging: A CUNY-NYSIEB guide for educators (pp. 1–6).
© LTTC 2021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