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lingual Is More Than Bilingual!
以校為本的雙語課程實踐—格致國中現場報導
Bilingual Is More Than Bilingual!
以校為本的雙語課程實踐—格致國中現場報導
Bilingual Is More Than Bilingual!
以校為本的雙語課程實踐—格致國中現場報導
你知道陽明山昔日盛產什麼嗎?你知道陽明山國家公園共有幾條步道嗎?
臺北市立格致國中座落於陽明山的仰德大道上,在規劃校本課程時,就想到以陽明山(舊稱草山)的自然景觀與風土人文作為教材資源。是以,格致國中於107學年度轉型為雙語教育課程學校,成為臺北市第一所公立雙語國中之後,雙語教師團隊便以陽明山為課程的大寶庫,研議開發彈性課程『草山我的家』,融入系列專題探究實作,並融入雙語元素,目前已滿第三年,回首曾有的努力,很過癮!
作者簡介
陳昫姮 校長
臺北市立格致國中校長、英語科輔導團副主任委員
格致國中雙語教師社群帶領人
臺北市高中英文科特殊優良教師(師鐸獎)
教育部教學卓越獎;市立大同高中英實班專題授課共8屆
雙語教育講座講師:臺大師培中心、國教院、校長會議、英文輔導團等
你知道陽明山昔日盛產什麼嗎?你知道陽明山國家公園共有幾條步道嗎?
臺北市立格致國中座落於陽明山的仰德大道上,在規劃校本課程時,就想到以陽明山(舊稱草山)的自然景觀與風土人文作為教材資源。是以,格致國中於107學年度轉型為雙語教育課程學校,成為臺北市第一所公立雙語國中之後,雙語教師團隊便以陽明山為課程的大寶庫,研議開發彈性課程『草山我的家』,融入系列專題探究實作,並融入雙語元素,目前已滿第三年,回首曾有的努力,很過癮!
作者簡介
陳昫姮 校長
臺北市立格致國中校長、英語科輔導團副主任委員
格致國中雙語教師社群帶領人
臺北市高中英文科特殊優良教師(師鐸獎)
教育部教學卓越獎;市立大同高中英實班專題授課共8屆
雙語教育講座講師:臺大師培中心、國教院、校長會議、英文輔導團等
你知道陽明山昔日盛產什麼嗎?你知道陽明山國家公園共有幾條步道嗎?
臺北市立格致國中座落於陽明山的仰德大道上,在規劃校本課程時,就想到以陽明山(舊稱草山)的自然景觀與風土人文作為教材資源。是以,格致國中於107學年度轉型為雙語教育課程學校,成為臺北市第一所公立雙語國中之後,雙語教師團隊便以陽明山為課程的大寶庫,研議開發彈性課程『草山我的家』,融入系列專題探究實作,並融入雙語元素,目前已滿第三年,回首曾有的努力,很過癮!
作者簡介
陳昫姮 校長
臺北市立格致國中校長、英語科輔導團副主任委員
格致國中雙語教師社群帶領人
臺北市高中英文科特殊優良教師(師鐸獎)
教育部教學卓越獎;市立大同高中英實班專題授課共8屆
雙語教育講座講師:臺大師培中心、國教院、校長會議、英文輔導團等
為了落實課程,我們組成「草山教師專業發展社群」與「格致雙語教師專業發展備課大社群」,並參與林子斌教授帶領的師大課程領導的應用與深耕計畫,成為國內諸多前導學校之一,並接受林子斌教授與王力億教授共同指導,帶領同仁思考12年國教課綱:部定、校訂、彈性課程與學校願景的扣合,建構課程地圖與學生圖像,帶出課程發展的邏輯,讓我們得以在 109年10月於國教署「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課程推動與實踐」分享會中發表課程實踐的成果。
為了落實課程,我們組成「草山教師專業發展社群」與「格致雙語教師專業發展備課大社群」,並參與林子斌教授帶領的師大課程領導的應用與深耕計畫,成為國內諸多前導學校之一,並接受林子斌教授與王力億教授共同指導,帶領同仁思考12年國教課綱:部定、校訂、彈性課程與學校願景的扣合,建構課程地圖與學生圖像,帶出課程發展的邏輯,讓我們得以在 109年10月於國教署「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課程推動與實踐」分享會中發表課程實踐的成果。
為了落實課程,我們組成「草山教師專業發展社群」與「格致雙語教師專業發展備課大社群」,並參與林子斌教授帶領的師大課程領導的應用與深耕計畫,成為國內諸多前導學校之一,並接受林子斌教授與王力億教授共同指導,帶領同仁思考12年國教課綱:部定、校訂、彈性課程與學校願景的扣合,建構課程地圖與學生圖像,帶出課程發展的邏輯,讓我們得以在 109年10月於國教署「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課程推動與實踐」分享會中發表課程實踐的成果。
我們的課程架構涵蓋許多專題與單元,循序漸進放入三年的課程規劃。例如探索陽明山昔日盛產的四大產業:稻米、茶葉、硫磺與藍染;或是於陶藝課程融入其成長的記憶,圍繞陽明山的主題產出學生實作的陶藝作品;另外,我們也帶學生走讀草山,了解各條聞名遐邇的步道歷史與發展,並親身體驗,再以雙語學習單融入課程。
我們的課程架構涵蓋許多專題與單元,循序漸進放入三年的課程規劃。例如探索陽明山昔日盛產的四大產業:稻米、茶葉、硫磺與藍染;或是於陶藝課程融入其成長的記憶,圍繞陽明山的主題產出學生實作的陶藝作品;另外,我們也帶學生走讀草山,了解各條聞名遐邇的步道歷史與發展,並親身體驗,再以雙語學習單融入課程。
我們的課程架構涵蓋許多專題與單元,循序漸進放入三年的課程規劃。例如探索陽明山昔日盛產的四大產業:稻米、茶葉、硫磺與藍染;或是於陶藝課程融入其成長的記憶,圍繞陽明山的主題產出學生實作的陶藝作品;另外,我們也帶學生走讀草山,了解各條聞名遐邇的步道歷史與發展,並親身體驗,再以雙語學習單融入課程。
以稻米課程單元為例,草山教師社群藉由共備的歷程決定課程脈絡,除介紹不同品種的稻米,帶領學生認識稻米生長適合的氣侯及當時種植的歷史背景(湖田里的湖田國小目前還設有稻米博物館),再融入雙語元素,教學策略採translanguaging(跨語言)的模式,以中文授課知識搭配適當內容與比例的英文,聚焦台灣在地,進而探討國際情況(例如travel of rice、各國米食),也帶實際的幾種稻米讓學生觸摸,與所學品種做連結(如蓬萊米與在來米等)。結合多元評量的概念,學生每人製作一張心智圖整理重點,期末每四人一組找有興趣主題製作大張心智圖海報呈現,評分標準包含PPT、海報及口頭報告等幾個部分,也設計詳細的評分規準。
以稻米課程單元為例,草山教師社群藉由共備的歷程決定課程脈絡,除介紹不同品種的稻米,帶領學生認識稻米生長適合的氣侯及當時種植的歷史背景(湖田里的湖田國小目前還設有稻米博物館),再融入雙語元素,教學策略採translanguaging(跨語言)的模式,以中文授課知識搭配適當內容與比例的英文,聚焦台灣在地,進而探討國際情況(例如travel of rice、各國米食),也帶實際的幾種稻米讓學生觸摸,與所學品種做連結(如蓬萊米與在來米等)。結合多元評量的概念,學生每人製作一張心智圖整理重點,期末每四人一組找有興趣主題製作大張心智圖海報呈現,評分標準包含PPT、海報及口頭報告等幾個部分,也設計詳細的評分規準。
以稻米課程單元為例,草山教師社群藉由共備的歷程決定課程脈絡,除介紹不同品種的稻米,帶領學生認識稻米生長適合的氣侯及當時種植的歷史背景(湖田里的湖田國小目前還設有稻米博物館),再融入雙語元素,教學策略採translanguaging(跨語言)的模式,以中文授課知識搭配適當內容與比例的英文,聚焦台灣在地,進而探討國際情況(例如travel of rice、各國米食),也帶實際的幾種稻米讓學生觸摸,與所學品種做連結(如蓬萊米與在來米等)。結合多元評量的概念,學生每人製作一張心智圖整理重點,期末每四人一組找有興趣主題製作大張心智圖海報呈現,評分標準包含PPT、海報及口頭報告等幾個部分,也設計詳細的評分規準。
在109年1月,由中師Katherine 與外師Karina共同承擔重任,接受公開觀課的挑戰,現場有許多雙語聯盟的教師。我與兩位教師事前集思廣益,共同討論數次,決定主題、撰寫與修改教案,擬定教學策略以及課程設計,期待找到兼顧學科與語言的授課方式!我們分五組分別介紹稻米、山藥,竹筍、甘藷以及橘子,讓孩子了解陽明山配合季節產出的農產品,以及各里的產季,再以英語學習與實作進行農產品交易的對話。從雙語的教學與學習策略而言,是以在地特色的課程呈現知識概念,並結合語言的使用技巧,孩子上課很投入,學習任務的表現符合我們的期望!
在109年1月,由中師Katherine 與外師Karina共同承擔重任,接受公開觀課的挑戰,現場有許多雙語聯盟的教師。我與兩位教師事前集思廣益,共同討論數次,決定主題、撰寫與修改教案,擬定教學策略以及課程設計,期待找到兼顧學科與語言的授課方式!我們分五組分別介紹稻米、山藥,竹筍、甘藷以及橘子,讓孩子了解陽明山配合季節產出的農產品,以及各里的產季,再以英語學習與實作進行農產品交易的對話。從雙語的教學與學習策略而言,是以在地特色的課程呈現知識概念,並結合語言的使用技巧,孩子上課很投入,學習任務的表現符合我們的期望!
在109年1月,由中師Katherine 與外師Karina共同承擔重任,接受公開觀課的挑戰,現場有許多雙語聯盟的教師。我與兩位教師事前集思廣益,共同討論數次,決定主題、撰寫與修改教案,擬定教學策略以及課程設計,期待找到兼顧學科與語言的授課方式!我們分五組分別介紹稻米、山藥,竹筍、甘藷以及橘子,讓孩子了解陽明山配合季節產出的農產品,以及各里的產季,再以英語學習與實作進行農產品交易的對話。從雙語的教學與學習策略而言,是以在地特色的課程呈現知識概念,並結合語言的使用技巧,孩子上課很投入,學習任務的表現符合我們的期望!
當天還有師大文學院陳秋蘭院長以及財團法人語言訓練測驗中心吳若蕙研發長與團隊出席觀課與議課,給予正面的肯定與回饋,並提出寶貴的改善意見。兩位還特別指出教案設計與課綱的能力指標有扣合,教學目標有達成;中師與外師的語言co-switching 以及co-teaching 做得很自然,中英文有自然的轉換;而陽明山的13個里與產品的介紹與課程搭配非常有在地的特色,同時也深化了氣候與農產品的知識與關係。
當天還有師大文學院陳秋蘭院長以及財團法人語言訓練測驗中心吳若蕙研發長與團隊出席觀課與議課,給予正面的肯定與回饋,並提出寶貴的改善意見。兩位還特別指出教案設計與課綱的能力指標有扣合,教學目標有達成;中師與外師的語言co-switching 以及co-teaching 做得很自然,中英文有自然的轉換;而陽明山的13個里與產品的介紹與課程搭配非常有在地的特色,同時也深化了氣候與農產品的知識與關係。
當天還有師大文學院陳秋蘭院長以及財團法人語言訓練測驗中心吳若蕙研發長與團隊出席觀課與議課,給予正面的肯定與回饋,並提出寶貴的改善意見。兩位還特別指出教案設計與課綱的能力指標有扣合,教學目標有達成;中師與外師的語言co-switching 以及co-teaching 做得很自然,中英文有自然的轉換;而陽明山的13個里與產品的介紹與課程搭配非常有在地的特色,同時也深化了氣候與農產品的知識與關係。
109年1月7日當天的公開觀課對演示的老師與現場觀課的老師而言,相信對於雙語知能的提升都有漸形深入之感受;對學生學習而言,除完成學習任務的成就感外,當天站在自己成長的里名地圖區塊上,臉上綻放的笑容則顯示其對生長之地的認同!
109年1月7日當天的公開觀課對演示的老師與現場觀課的老師而言,相信對於雙語知能的提升都有漸形深入之感受;對學生學習而言,除完成學習任務的成就感外,當天站在自己成長的里名地圖區塊上,臉上綻放的笑容則顯示其對生長之地的認同!
109年1月7日當天的公開觀課對演示的老師與現場觀課的老師而言,相信對於雙語知能的提升都有漸形深入之感受;對學生學習而言,除完成學習任務的成就感外,當天站在自己成長的里名地圖區塊上,臉上綻放的笑容則顯示其對生長之地的認同!
Bilingual is more than bilingual,雙語教育涵蓋太多的可能與不可能,雙語教育課程的設計與實踐,對學生的潛能激發、潛移默化,格致國中的雙語團隊夥伴已親眼目睹與體驗,因為學生的圖像在改變,更多的紀錄被締寫,還有很多的故事在發生,下一次再告訴你喔!
Bilingual is more than bilingual,雙語教育涵蓋太多的可能與不可能,雙語教育課程的設計與實踐,對學生的潛能激發、潛移默化,格致國中的雙語團隊夥伴已親眼目睹與體驗,因為學生的圖像在改變,更多的紀錄被締寫,還有很多的故事在發生,下一次再告訴你喔!
Bilingual is more than bilingual,雙語教育涵蓋太多的可能與不可能,雙語教育課程的設計與實踐,對學生的潛能激發、潛移默化,格致國中的雙語團隊夥伴已親眼目睹與體驗,因為學生的圖像在改變,更多的紀錄被締寫,還有很多的故事在發生,下一次再告訴你喔!
Bilingual is more than bilingual!
Teachers’ mindsets can change, students’ images can change, more stories can happen!
Let’s embrace change and see what’s coming next!
Bilingual is more than bilingual!
Teachers’ mindsets can change, students’ images can change, more stories can happen!
Let’s embrace change and see what’s coming next!
Bilingual is more than bilingual!
Teachers’ mindsets can change, students’ images can change, more stories can happen!
Let’s embrace change and see what’s coming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