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CLIL評量三件事
“It is by thinking about assessment that we really start to sharpen up our idea of what CLIL is about and the role of language within it”
透過思考評量我們才能更透徹了解CLIL的本質和語言的角色1
Llinares, Morton, & Whittaker (2012).
“It is by thinking about assessment that we really start to sharpen up our idea of what CLIL is about and the role of language within it”
透過思考評量我們才能更透徹了解CLIL的本質和語言的角色1
Llinares, Morton, & Whittaker (2012).
“It is by thinking about assessment that we really start to sharpen up our idea of what CLIL is about and the role of language within it”
透過思考評量我們才能更透徹了解CLIL的本質和語言的角色1
Llinares, Morton, & Whittaker (2012).
“It is by thinking about assessment that we really start to sharpen up our idea of what CLIL is about and the role of language within it”
透過思考評量我們才能更透徹了解CLIL的本質和語言的角色1
Llinares, Morton, & Whittaker (2012).
老師們看過〈CLIL評量設計原則:談評量重點、架構與用途〉之後,是否更熟悉CLIL評量的核心精神,並且開始思考該從何下手呢?在本文中,我們將示範設計CLIL評量的三個步驟:訂定學科評量目標、找出溝通評量所需的語彙和句型、根據學習目標設計任務導向(task-based)評量。
接下來的解說會以一年級下學期生活課「奇妙的水」為例,帶老師們認識每個步驟的重點。
老師們看過〈CLIL評量設計原則:談評量重點、架構與用途〉之後,是否更熟悉CLIL評量的核心精神,並且開始思考該從何下手呢?在本文中,我們將示範設計CLIL評量的三個步驟:訂定學科評量目標、找出溝通評量所需的語彙和句型、根據學習目標設計任務導向(task-based)評量。
接下來的解說會以一年級下學期生活課「奇妙的水」為例,帶老師們認識每個步驟的重點。
① 訂定學科評量目標
在雙重目標(dual focus)的前提下,CLIL評量優先考量「內容」,即根據學科課本等教材設定評量目標2。以「奇妙的水」來說,為了要評量學生是否了解「省水」的學科觀念,教師需要先確定學科內容相關的評量目標,例如:
1. | 能認識生活中水的用途; |
2. | 能知道在家中可實踐的省水行為; |
3. | 能將所學的省水妙方應用於生活。 |
確定評量目標後,教師可參考〈CLIL評量設計原則:談評量重點、架構與用途〉中提到的三種評量目的(對學習的評量、促進學習的評量、評量即學習),並留意學習導向的原則,依此選擇適當的評量形式,例如:動手操作的實驗或美勞、小組協力完成的課堂學習單、口頭發表訪談同學或家人的成果,或課後的自我評量等。
① 訂定學科評量目標
在雙重目標(dual focus)的前提下,CLIL評量優先考量「內容」,即根據學科課本等教材設定評量目標2。以「奇妙的水」來說,為了要評量學生是否了解「省水」的學科觀念,教師需要先確定學科內容相關的評量目標,例如:
1. | 能認識生活中水的用途; |
2. | 能知道在家中可實踐的省水行為; |
3. | 能將所學的省水妙方應用於生活。 |
確定評量目標後,教師可參考〈CLIL評量設計原則:談評量重點、架構與用途〉中提到的三種評量目的(對學習的評量、促進學習的評量、評量即學習),並留意學習導向的原則,依此選擇適當的評量形式,例如:動手操作的實驗或美勞、小組協力完成的課堂學習單、口頭發表訪談同學或家人的成果,或課後的自我評量等。
② 找出評量語彙和句型
教師可將評量中可能使用到的語言,區分為「基本人際溝通」(basic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BICS)和「認知學術語言」(cognitive 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 CALP)3。前者包含日常生活或課室中所需的社交語言,例如:Here you are; Thank you; You’re welcome等;後者牽涉到學科語彙等課堂學習時使用的語言,以「奇妙的水」單元為例,包括:heavy, light, sink, float等。老師可參考〈CLIL教室中,教師只需要強調學科內容,學生自然而然就可學會語言?〉一文,當中有更詳盡的解釋,說明因為CALP連結到較為抽象的觀念,例如heavy→sink;light→float等推論的能力,學生特別需要教師搭建語言鷹架協助評量的操作。
於此Coyle等人提出CLIL的語言三角(the Language Triptych)細分語言的角色4:

「內容語言」(language of learning)指的是學生理解、溝通學科主題所需的核心語彙和句型,是評量過程中需要使用的語言。比如說,為了符合CLIL評量「省水」任務情境的真實性,用於評量的語言必須連結至學生生活,實際地反映省水的時機,例如:在廁所洗手 (wash my hands)、在浴室刷牙(brush my teeth)、在教室擦桌子(clean my desk)等。以此情境安排評量活動可幫助年紀較小的學生理解語言。
「輔助語言」(language for learning)包含在使用外語的學習環境中,幫助學生完成評量任務的語言。老師可以在評量過程中提供鷹架,例如:”When do you use water?”或”Do you wash your hands?”引導學生用英語表達。不僅協助學生有策略地使用英語溝通,也做為檢視學生理解程度的機會。
「自發語言」(language through learning)包含課室常規語,是藉由在課堂中教師讓學生熟悉教學流程或評量進行方式時,同學和老師互動時所自然產生的語言,例如:“Listen carefully.”。
② 找出評量語彙和句型
教師可將評量中可能使用到的語言,區分為「基本人際溝通」(basic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BICS)和「認知學術語言」(cognitive 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 CALP)3。前者包含日常生活或課室中所需的社交語言,例如:Here you are; Thank you; You’re welcome等;後者牽涉到學科語彙等課堂學習時使用的語言,以「奇妙的水」單元為例,包括:heavy, light, sink, float等。老師可參考〈CLIL教室中,教師只需要強調學科內容,學生自然而然就可學會語言?〉一文,當中有更詳盡的解釋,說明因為CALP連結到較為抽象的觀念,例如heavy→sink;light→float等推論的能力,學生特別需要教師搭建語言鷹架協助評量的操作。
於此Coyle等人提出CLIL的語言三角(the Language Triptych)細分語言的角色4:

「內容語言」(language of learning)指的是學生理解、溝通學科主題所需的核心語彙和句型,是評量過程中需要使用的語言。比如說,為了符合CLIL評量「省水」任務情境的真實性,用於評量的語言必須連結至學生生活,實際地反映省水的時機,例如:在廁所洗手 (wash my hands)、在浴室刷牙(brush my teeth)、在教室擦桌子(clean my desk)等。以此情境安排評量活動可幫助年紀較小的學生理解語言。
「輔助語言」(language for learning)包含在使用外語的學習環境中,幫助學生完成評量任務的語言。老師可以在評量過程中提供鷹架,例如:”When do you use water?”或”Do you wash your hands?”引導學生用英語表達。不僅協助學生有策略地使用英語溝通,也做為檢視學生理解程度的機會。
「自發語言」(language through learning)包含課室常規語,是藉由在課堂中教師讓學生熟悉教學流程或評量進行方式時,同學和老師互動時所自然產生的語言,例如:“Listen carefully.”。
CLIL的語言三角(以「奇妙的水」為例)
Language of learning |
核心語彙:wash my hands, brush my teeth, clean my desk
參考句型:What do you do with water?
|
Language for learning |
- When do you use water at school / at home?
- Do you wash your hands? (可替換核心語彙)
|
Language through learning |
- Discuss with your classmates.
- Write down your answers.
- Share with the class.
|
CLIL的語言三角(以「奇妙的水」為例)
Language of learning |
核心語彙:wash my hands, brush my teeth, clean my desk
參考句型:What do you do with water?
|
Language for learning |
- When do you use water at school / at home?
- Do you wash your hands? (可替換核心語彙)
|
Language through learning |
- Discuss with your classmates.
- Write down your answers.
- Share with the class.
|
③ 設計任務導向評量
「任務」著重學科知識和語言在真實生活中的用途,設計時可依循三個階段:
前任務(pre-task): |
- 介紹任務意義,引發學生興趣與動機。
- 給予暖身、示範和引導,確認學生了解任務目的和要求。
|
實際任務(during-task): |
- 根據評量目標建立情境,使用真實和生活化的語言。
- 選擇任務類型(資訊交換、問題討論等),重視互動與溝通。
- 考量語言複雜度、時間壓力、背景知識等因素調整難易度。
|
後任務(post-task): |
- 分享任務完成的作品或成果,檢查學習成效和任務的有效性。
|
同樣以「奇妙的水」為例,下方為使用學習單和口頭發表的課堂評量活動,做為「促進學習的評量」,目的為觀察學生學習狀況做為調整教學方法的參考:

* 跨語言實踐可參考〈CLIL教室只能用全英語上課嗎?〉
在本篇文章中,我們認識了設計CLIL評量要留意的三個重點,並看到依此原則設計的一個課堂評量。老師們是否對CLIL評量的方式和內容有更清楚的概念呢?老師們可以在此大原則下設計CLIL評量,同時考量教學重點、學生程度、評量需求等因素,做出因地制宜的調整,便能發展出更合適的CLIL評量。想看看更多CLIL評量範例嗎?可到LTTC教師增能網一探究竟喔!
③ 設計任務導向評量
「任務」著重學科知識和語言在真實生活中的用途,設計時可依循三個階段:
前任務(pre-task): |
- 介紹任務意義,引發學生興趣與動機。
- 給予暖身、示範和引導,確認學生了解任務目的和要求。
|
實際任務(during-task): |
- 根據評量目標建立情境,使用真實和生活化的語言。
- 選擇任務類型(資訊交換、問題討論等),重視互動與溝通。
- 考量語言複雜度、時間壓力、背景知識等因素調整難易度。
|
後任務(post-task): |
- 分享任務完成的作品或成果,檢查學習成效和任務的有效性。
|
同樣以「奇妙的水」為例,下方為使用學習單和口頭發表的課堂評量活動,做為「促進學習的評量」,目的為觀察學生學習狀況做為調整教學方法的參考:

* 跨語言實踐可參考〈CLIL教室只能用全英語上課嗎?〉
在本篇文章中,我們認識了設計CLIL評量要留意的三個重點,並看到依此原則設計的一個課堂評量。老師們是否對CLIL評量的方式和內容有更清楚的概念呢?老師們可以在此大原則下設計CLIL評量,同時考量教學重點、學生程度、評量需求等因素,做出因地制宜的調整,便能發展出更合適的CLIL評量。想看看更多CLIL評量範例嗎?可到LTTC教師增能網一探究竟喔!
1 Llinares, A., Morton, T., & Whittaker, R. (2012). The roles of language in CLI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Barbero, T. (2012). Assessment tools and practices in CLIL. In F. Quartapelle (Ed.),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CLIL (pp. 38-56). AECLIL-EACEA.
3 Cummins, J. (1979). Cognitive/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 linguistic interdependence, the optimum age question and some other matters. Working Papers on Bilingualism. 19, 121–129
4 Coyle, D., Hood, P., & Marsh, D. (2010). CLIL: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 Llinares, A., Morton, T., & Whittaker, R. (2012). The roles of language in CLI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Barbero, T. (2012). Assessment tools and practices in CLIL. In F. Quartapelle (Ed.),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CLIL (pp. 38-56). AECLIL-EACEA.
3 Cummins, J. (1979). Cognitive/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 linguistic interdependence, the optimum age question and some other matters. Working Papers on Bilingualism. 19, 121–129
4 Coyle, D., Hood, P., & Marsh, D. (2010). CLIL: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LTTC 2021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